系统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无法获得最佳的使用体验,建议您更换其他浏览器或 升级您的浏览器。(使用360浏览器访问请选择极速模式)
关闭
欢迎 {{loginUsername}} 登录,退出 职聊 刷新简历 我的简历 简历预览 智能推荐 增值服务 修改密码 刷新职位 发布职位 预览主页 收到简历 智能推荐 会员服务 修改密码 求职者登录 招聘登录 会员注册 求职者注册 招聘注册 职聊 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抖音小程序 App(安卓) App(苹果) 手机端 使用帮助 网站导航
选择城市
切换城市分站,让我们为您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当前选择城市:总站
总站 {{item.sitename}}

职场上的三层境界,你修炼到哪层?

职场八卦 转载 来源:

请用微信扫一扫 2017-02-21 00:00 {{clickNum}}

2016年,中国高校有765万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开始了他们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值得记忆的年份。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对工作认识的加深和职业倦怠感的出现,他们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工作的意义究竟何在,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吗?

显然,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与职业境界或工作态度有关,难有标准答案。让我们归纳一下在中国单位工作的人都有什么样的职业境界。

第一种境界,单位为我做了什么

新入职的年轻人往往会抱怨工作辛苦,自己很努力,但单位就是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待遇,为此失望、纠结和烦恼,甚至愤然离职。不过,也有人坚持下来了,包括那些最初抱怨的人,他们一生只做了一份工作,其职业情感历程可用凑合、无奈和悔不当初来形容,五味杂陈。

持上述想法的人,琢磨的是怎么从单位多弄点好处,盘算的是别人为我做这做那,提拔、升职和加薪一样也不能少。于是,不少人围绕这一目标,各显神通,要么溜须拍马,沆瀣一气;要么勾心斗角,相互倾轧。他们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累。

第二种境界,我为单位做了什么,为单位争光了吗?

持这种想法的人要么是理想主义者,要么是长期被驯化的结果。这种境界有点“大河有水小河满”的味道,也是“舍小我,顾大家”的翻版。由于很少顾及自己,这种人其实很容易左右摇摆。

虽然现实中这类人属少数,但在中国这样一个集体色彩浓厚的国家,这种境界还是像口号一样被各级领导所反复强调。不过,这只是领导在公开场合对下属训话时讲的内容,中外似乎概莫能外。例如,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在就职演讲中曾有这样的句子:“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其实,这话更像是中国人讲的。

只是,争光和露脸的事儿并非人人有份,毕竟机会有限。好差事通常会落到天天围着领导转的人手中,更有些“人不知、鬼不觉”的肥差,领导授意,同事不闻。一些人左右逢源,如鱼得水,闷声发着大财。从这个角度上看,这种职业心态不过是升级版的第一种境界,背后还是利益驱动,披上件外衣不过是遮人耳目而已。按照中国学者的总结,他们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细想起来,上述两类境界实际上将作为个体的劳动者和单位做了无形的分割。抛开对物质利益的考虑,多数人会认为,单位是单位,工作就是工作,而我是不可能与他们混为一谈的。

上述两种情况,都会出现经济学家所说的动机不相容的情况。依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尔文·罗斯(Alvin Roth)对匹配问题的研究,则属工作岗位和员工能力的不匹配。这里的能力泛指影响工作绩效的一切因素,包括职业技能、性格和喜好等。不匹配的情况包括:单位希望得到的所谓贡献,员工无法提供,而员工能提供的,单位又不想要;员工希望得到的,单位无法满足,员工不希望得到的,单位却可以提供。环视周遭,职场中的人大都属于其中一种。

第三种境界:为自己工作

任何一类不匹配的出现 ,都会导致单位无法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个人难以施展才华和抱负。人无法尽其才,既有组织的原因,也有个人的缘故。要避免出现这种错位,实现动机相容和匹配,只有一种情况可以避免,那便是为自己工作,这也就是第三种境界。

为自己工作又可分为两类:自己雇佣自己,做老板;另一情形是,为别人打工。后一种情况不太容易理解,但却是对社会有益的想法。试想一个人将工作视为自己分内的事儿,那是何等的境界。他工作时,根本不会想到这是别人的事情,因而可以不必卖力,更不会有以次充好、坑蒙拐骗的想法。这几乎就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活脱脱的展示,当每个人都自发地做好自己手上的“活儿”时,社会最有秩序。这种自发并非来自什么高尚的动机,也非外界鼓动,更非政府强制,而是完全出于自身的考虑。因为只有自己的“活儿”做得好,才能卖个好价钱,也才能长期吃这碗饭。于是,斯密笔下的几个古老职业,如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等,不知不觉统统成为增进国民财富的力量,这便是市场的作用。

为自己工作的人们,会时刻想着工作,用魂牵梦萦来形容不为过,此时,个体和工作完美地合为一体。工作时,想的是如何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既不会为奖赏所忧,也不会为争光和露脸所困。工作本身的乐趣、完工之后的轻松,以及筹划下一阶段工作的期待超过了一切。这便是工作对劳动者的最大奖赏,而金钱和名声不过是工作之外的副产品而已。

如何才能知道人们是不是在尽职尽责地工作呢?不妨参考一个快捷标准:扣心自问,你是在为自己工作吗?这看起来有些严苛,但却剔除了工作以外的因素,是一个纯粹以工作为尺度的标准。

自然地,为自己工作的人最幸福,无论是自己做老板,还是受雇他人。为自己工作的人,骨子里还具有消极情绪的免疫力,如遇到困难不气馁、不放弃,更不会怨天尤人,满腹牢骚。从某种角度上,人生最大的不幸其实莫过于做了一份自己不喜欢、一直在将就和应付的工作。由于不喜欢,便会惹出许多是非来,如偷懒、耍滑等,这不仅损害单位和雇主的利益,而且最关键的,是自己无法从工作中找到乐趣,更别提什么职业成就感了。考虑到人的一生有很多时间都花在工作上,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在技能等硬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遴选、识别并优先安排那些对职业发自内心喜爱的人上岗是问题的关键,想想中国“南郭先生”寓言所揭示的道理,我们便知道这一问题多么古老、现实又棘手。尽管现代社会早已建立起一整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但其中的一些老问题仍无良方可治。

对个人而言,设法从事自己喜欢并胜任的工作是件幸运的事情。遗憾的是,这看似简单的想法,对一些人又成为无法实现的目标,因为不匹配情况再次出现,这次是个人能力与工作喜好的错位,自己喜欢的工作难胜任,而胜任的又偏偏不喜欢。当然,现实情况要比这复杂许多,喜欢又胜任,缺少了机会也不行。

以上三种境界的区别还可借助“蛋糕”来加以说明:前两种强调的是 如何从现有蛋糕中分到更大的份额,属分配性努力,内耗高、成本大;第三种境界考虑的是如何将蛋糕做大,属生产性努力,内耗低、成本小。可见,境界不同,造成的社会与经济后果也会迥然不同。

需要指出的是,上面各种境界本无什么高低之分,也无对错之别,他们都是现实中的人们综合考虑以后的选择。话虽如此,但为自己工作的态度仍值得提倡。这不仅是因为,从职业审美的角度,为自己工作能获得最愉悦的职业体验,而且从宏观上讲,为自己工作更能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增长。

一言以蔽之,工作不止是谋生的手段,更不是苟且的营生,工作能带给我们无数精神上的回馈和享受,只要我们愿意挖掘和细细品味。


{{item.value}}({{item.name}})

{{item.name}}

成德服务

顶部